高考论述类文本课件_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概括作者所持某一观点主张的理由或依据

时间:2020-05-29  来源:工作计划表  阅读:

高考论述类文本课件_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概括作者所持某一观点(主张)的理由或依据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概括作者所持某一观点(主张)的理由或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

赵丽宏

①你也许习以为常:中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外国文学专业,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多如过江之鲫,我们甚至有多家专门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最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东西方的文学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很多西方文学新作,也很快会在中国翻译出版。

②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接纳热情和推广力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③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家、没有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何况,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像莫言这类程度的作家我们还有不少。

④问题在哪?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因此我们羞于、也不习惯于亮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自己轻视自己,外人怎么可能看重你;况且由于语言的鸿沟,由于长期缺乏对外文化传播意识造成的信息缺失,也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的风貌、精髓和价值。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译成各种语言,迅速在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前不久我访问荷兰,在一个小城书店中,看到入口最显眼处就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让人又惊又喜。

⑥莫言获奖意义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瑞典人的颁奖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发现莫言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羞于告诉世界我们喜欢和推崇哪些作家——外国的和中国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呢?通俗地讲,我们是世界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有必要告诉那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的文学口味,我们的“用户体验”。

⑦工业生产有国际标准,文学口味没有统一版本,但我们的文学口味应当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跟世界读者分享我们发现和推荐的中外文学精华。这也是我们对内引进外国文学和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⑧100多年来,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学累积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是梳理我们的内心感受,组织我们的观念话语,通过文学评论、文学评奖等方式告诉世界,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态度和评价的时候了。

⑨诺贝尔文学奖百多年来的坚持铸就了权威和品牌。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用以鼓励和褒奖世界范围内的杰出作家。我相信,只要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秉持严肃公允的态度,坚持科学、有公信力的评奖方式,假以时日,可以成就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文学大奖。中国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⑩当然,设奖和评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表达和主张。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无须韬光养晦,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善于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深度,积极主张和传播自己的美学口味,做一些对世界文学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知当代中国的魅力,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朋友自愿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3月19日)

1.第⑨段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这一主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长期以来我们缺少文化自信和自知,缺乏对外文化传播的意识,难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价值。(2)如今,我们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让我们的文学口味融入世界文学格局,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立场主张固然重要,而把握观点或主张所持的依据或理由尤为重要,因为这更体现了对论述类文本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考试就要反映、体现出这种阅读要求,于是,就有了原因(依据)概括题。这种题型在题干表述上多为“为什么……”或“……的理由或依据有哪些”。答这种题型,从思维上讲要建立起一种因果联系,题干关键语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就是原因或依据,只要这两者能建立起合理的因果关系(或论证),答案就正确;从方法上更多的是有关信息的筛选、整合,而不是概括。既是筛选整合,就有找准筛选区间、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这种题型筛选的区间相对集中,多集中在一两段上,很少有对全文的筛选,既然文字相对集中,对文字精细化阅读,合理的划分层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颜色

刘汉俊

①长调生发于草原,草原在呼吸中放歌;小调呢喃于清溪,清溪在婉转中缠绵;山歌悠扬于田垄,田垄在低回里凝思。歌声在寂寥的雨巷里彷徨,在豪放的长天中飞扬。不同的文化,流淌出同样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就是美丽的。

②有的文化是阴晦的墙脚,斑驳陆离、阴森陈腐、肮脏血腥的景象或许都有,你不用走近就能听到张牙舞爪的咆哮,临窗一瞥更让你惊魂出窍,这样的文化是文明的细菌,是导致文明肌体坏死的病毒;有的文化是蝶舞蜂鸣、鸟语花香的庄园,让你闲庭信步、流连忘返,超然于物外,也可以点上几道特色风味打包带走;有的文化如深山密林中静栖千年的老蝉,在等候万年一回的轻叩,于厚积的枯枝陈叶中做无数轮回的生与灭,无人知晓。

③热烈有热烈的灿烂,浪漫有浪漫的绚丽,含蓄有含蓄的温婉,圆融有圆融的柔美。文化差异越大,越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补充。文化特性越近,越应该同频共振、琴瑟相和。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才是文化的百花园。

④文化当求和存异,而不是求同存异。所以中国古人说,和则生,同则不济。

⑤我们经常走不出自己铺设的怪圈——总想填平文化的沟壑,却每每激起浊浪翻滚,出现更深的裂痕。这似乎提示我们,文化的差异要尊重,而不是要去削平。

⑥文化差异并不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否认这一点,就难以回答为什么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的抵牾不断,譬如朝鲜半岛,譬如中东地区,譬如阿拉伯世界的纷争;难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一边捧读中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章节,一边对我的家乡湖北赤壁大开杀戒;难以回答为什么围绕同一面海、同一座岛、同一片土,周边各国以邻为壑、以邻为恶的现象无法根除;难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同一主权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总在发生。

⑦一切冲突的根源是利益纷争,而不是文化差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至少对峙了1000年,无论是持续过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还是从未停息的穆斯林圣战,都是为土地而战、为资源而战、为生存而战。有共同的敌人因利益而不是文化而成为盟友,对同一利益的争夺又导致各自为政、互相为敌。不论是同室操戈还是隔墙觊觎,或者长途奔袭,皆为利而往、因利而争。

⑧文化的同与异,是一对矛盾,处理矛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既不能完全一统,也不能过分求异,否则,前者走向专制,后者走向分裂,都是极端。我们应该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审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边界、文化的效能,在沟通中处理分歧,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企图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覆灭另一种文化、以一种文化一统世界的行为,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向山顶,石头又不停地滚下,反反复复,却总是徒劳无益。(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2.作者说“文化差异并不是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请根据第⑥、⑦两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两点理由。

答案

(1)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也会因利益而抵牾不断,(2)不同源文化之间会因为利益而结成盟友。

解析

第(1)点理由可根据第⑥段中“为什么同族、同根、同源文化之间的抵牾不断”句进行归纳,第(2)点理由可根据第⑦段中“有共同的敌人因利益而不是文化而成为盟友”句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

李泽厚

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②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③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④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⑤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两汉的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⑥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

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所以,谢灵运尽管刻画得如何繁复细腻,自然景物却未能活起来。他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了、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⑧在具体创作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等;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对句工整,如“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等;结语深远如“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汉代文艺有什么特点?

答案(1)文学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2)文学是用来娱乐统治者的。

(3)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4)文学只是作为功利附庸和政治的工具。

(5)东汉末期,作为文学主要创作者的门阀大族逐渐意识到文学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2.魏晋时期,“文的自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开始讲求和提倡文章(文辞)华美(华丽好看)。

(2)由文学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

(3)在创作题材上开始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4)在具体创作上,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有意识地讲究作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3.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

答案

(1)“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或:“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2)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

(3)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4.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

答案

(1)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化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画等号。

(2)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看,“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联系,“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

(3)“俗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某些原先的“雅文化”则可能成为文化糟粕或垃圾。(或:“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4)“大众文化”并非只能是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一定是高雅精致。(或:“大众文化”中也有精致高雅之作,“精英文化”中也可能有粗俗之作。)

高考论述类文本课件_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概括作者所持某一观点(主张)的理由或依据

http://m.cyloushi.cn/gongzuojihua/144935.html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本类排行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