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

时间:2023-11-11  来源:党课教案-党课讲稿  阅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四篇】

党建一般指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的工作的属概念,又是党务工作的种概念,它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不仅包括党务工作,还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四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

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落实指示精神,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一、突出党建引领,从“跟着干”向“争着干”转变

1.书记要真抓,带好头。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都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将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返乡能人、本地乡贤等培育成为农村基层班子成员,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更多优秀干部到村任职,着力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推动工作重心由巩国脱贫成果向推进乡村振兴转变。

2.部门要配合,搭好手。要健全责任体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主动投入到乡村报兴战略中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出力,事事为乡村振兴让路的良好局面。

3.能人要作为,示好范。要广聚乡村人才,在有、引、用上下功夫,适当放宽条件招录大学毕业生充实县、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加快培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通过迎老乡回家乡建家乡、引乡贤议乡事,切实发挥好乡贤能人的作用。要鼓励乡土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鼓励农户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资金、技术等入股方式创建或加入合作社,使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金。四是农民要主动,出好力。要坚持以农民、本土人才为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消除农民“等靠要”的思想,突出党员带头,通过以奖代补、宣传培训等措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引导退休干部、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参政议事,形成“大事一起干、优劣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要适度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完善体制机制,从“因缺施策”向“因材施策”转变

1.坚持规划先行,一杆到底。规划不能“为了规划而规划”,要避免过度规划。要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资源,科学编制结合我县实际、符合民意的特色产业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编制规划要特别强调社会责任,讲求实效不折腾,要接地气。规划重在执行,定了调子,绘了蓝图,就婴一张蓝图抓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忌换个领导换个调子,换届班子换个棋盘子。

2.坚持绩效并重,减轻束缚。乡村振兴事在人为。要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考核权重,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只看“做了没有”,更要看“效果如何”。要建立可行的纠错容错机制,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搞乡村旅游的风险很大,在考核中应充分考虑实际,不能“一杆子打死”追责。要适度减轻乡村干部工作压力,让其陪检查、补资料的时间少一点,谋发展、抓经济的时间多一点。

3.坚持以奖代补,倾斜扶强。要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我县已出台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不仅要长期执行、严格兑现,还要适时调整奖补方向,重点向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倾斜,向农村电商、品牌营销、乡村旅游等市场环节倾斜,扶持重点领域突破,扶持发展龙头做强,不撒“胡椒面”。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持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调动农民积极性。

4.坚持集体经济,打牢基础。要鼓励各村通过资源资产回收、租赁、开发、入股等各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源,适度发展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社会化服务等,逐步建立集体经济运营组织,使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要探索建立同步激励机制,对于村集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井将续产生效益的,可考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切块“蛋糕”,经考核作为村干部绩效奖金,以改善村干部传遇,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围绕生活富裕,从“建美乡村”向“建富乡村”转变

1.要因地制宜,留住乡愁。建设美丽乡村,要按照“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传统化、公共设施景区化、建筑取材本地化”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深挖舌尖上的乡愁、传统手工艺的乡愁、传统节日的乡愁。

2.要先易后难,分类推进。要重点抓好农民观念转变和素质提升,可以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党员示范星级评比、送绿化苗木等活动,鼓励农民建好美丽庭院。要结合人居环境改善整治,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在公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沽化、绿化、美化行动,有条件的村庄着手开展河水治理、村庄景区化改造等工作。

3.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做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工作,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村,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开展老年康养、民宿、写生、观光、农事体验以及供外地取经学习的农旅项目建设,学会讲故事,深挖文艺元素,拓展和延伸景区内涵,拉长游客消费时长。要重点做好村庄规划,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精美布局村庄,精心设计游玩项目,精准定位游客需求,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4.要农旅融合,衔接市场。旅游的目的是聚集人气,赚钱靠背后的产业。要精准定位市场,完善配套产业,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做准确的市场推广。

第二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

2023年7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并考察了依托社区而建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越是风险挑战严峻,越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当前,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有的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突出,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还不够完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基层治理机制上有缺陷,管理上有真空,服务上有盲点。这要求在党组织领导下,有效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抓住“关键人”,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无论基层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要打造一支素质高、真抓实干的基层队伍。要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建设,以党的建设为统领,通过培训、调整、选派的办法,不断对基层书记队伍进行优化调整,促使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用足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进行“政治体检”,带头推动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提高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面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我们更要发挥好“关键少数”在讲政治、有信念、敢担当、守清廉方面的“关键作用”,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抓住“关键点”,形成基层治理联动机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基层要始终坚持把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放在突出位置,把各种基层组织有效组织起来,共同为基层建设服务,同时优化党组织设置,构建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统筹的组织网络。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在农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链条上,实现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作用在各领域的有效覆盖。要持续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现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与乡村治理机制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牢牢把握“互联网+”智能的发展脉搏,利用高新互联网技术优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环节,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实现线下与线上、“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从而拓展党的工作覆盖面。

抓住“关键事”,提升基层治理实际成效。基层基础差、矛盾多,各种微观利益交织,盘根错节,千头万绪,治理工作难度很大,既是个大熔炉,也是个考验场。提升基层治理实际成效,必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和出发点,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保持接地气、有温度。推动服务管理向基层延伸和覆盖,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和服务资源向基层集聚,加强基层一线的精细化管理,营造基层党组织办实事、干成事的氛围。要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社区自治等工作有机结合,引领他们在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社会公益、社会治理等工作中由“站着看”到“跟着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全面构建监督格局,整合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等力量,在落实党的政策、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方面加强监督,确保每项政策落实不走样、每个项目落实不掺假、每笔资金落实不拖延,让干部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的引领,不是让党组织大包大揽,承担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所有问题,关键是引领其他各类组织找准定位、激发活力,积极作为、发挥作用,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第三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基层党组织应当以“党建引领”为轴心,积极提升基层治理实效。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依然存在动员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复杂治理情境乃至政治功能弱化等问题,实现以党建有效引领基层治理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如何更为有效地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效,成为学术界亟待回应的现实命题。

当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可行路径”这一命题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第一,通过政党的整合功能实现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以此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卢爱国、陈洪江从政党内部整合、社区社会整合、基层行政整合和异度空间整合四个方面构建了以党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行路径;孙柏瑛和邓顺平则认为,组织嵌入、体制吸纳和价值引领等政党整合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方式。第二,强调以政党服务功能为核心引领基层治理,聚焦于以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来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绩效。蒋源认为,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吸收与整合来达成推动社会建设、扩大执政基础和扩充服务资源等目标,并依托广州开发区的“三自管理”案例阐释了“吸纳式服务”的具体落实路径;刘伟则在阐释“服务引领制”内核的基础上,将“推动政党去官僚化”和“激发党员群体服务社会作用”归纳为“服务引领制”的实现路径。第三,将基层党组织视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围绕“协同”这一核心理念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可行路径。黄意武指出,应从发挥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协商制度体系、促进协商平台建设、推进群众工作建设和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几方面构建引领路径;叶敏在阐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中党建引领的必要性逻辑的基础上,从价值与行动倡导、政治与资源整合、利益与组织协调三方面归纳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可行路径。

从既有文献来看,相关研究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其多从制度规定、价值引导和组织活动等维度展开,缺乏对社会治理中非正式网络以及信任、互惠、合作等社会资本的关注。具体而言,良好的基层治理是多元主体围绕共同利益的协同共治,需要社区中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治理主体的共同合作。社会资本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社区治理的关键资源之一,其能够通过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发挥作用,动员城乡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从而通过推动多方合作来提升基层治理实效。然而,在后单位时代,基层社会普遍存在“去组织化”趋势,进而产生众多“原子化个体”,其在社区生活中的社交联系和公共参与均有所减弱。此外,在基层场域的非正式网络中,传统的熟人社会特征逐渐淡化,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互惠和诚信等现代道德规范尚未建立。上述现状导致部分城乡社区中社会资本存量较少,各方治理主体之间和治理主体内部很难形成合作关系,导致治理成效不佳。

在社会资本匮乏的现实情境下,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场域中唯一能够以领导核心地位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本,且自身具备强大的政治、组织、文化等资源来供给社会资本的治理主体。其中,整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进行统合,以优化社会资本结构;动员是指通过行动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互动,使社会网络资源得到激活,最终转化为社会资本;而供给则是指特定主体成为社会资本的来源,将自身资源直接转化为某种社会资本。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以党建引领提升社会资本存量的作用路径。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自身优势,通过整合、动员社会资本资源和强化自身社会资本供给来提升基层场域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以此激发基层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内生动力,使基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参见图1)。在此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强化了自身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嵌入”与基层治理绩效形成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资本的整合、动员和供给构成了“党建引领”作用的着力点。既有研究虽从不同维度构建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但未能聚焦于基层党建在提升社会资本存量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缺乏关于基层党组织通过将各方治理主体“再组织化”来提升引领实效的专门性探讨。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阐述整合、动员和供给社会资本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剖析“党建引领”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构建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效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二、社会资本: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着力点

自布迪厄系统阐述社会资本的特性与影响伊始,社会资本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帕特南则首次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政治与行政领域。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该理论虽然是西方社会实践的产物,但由于其准确归纳出人类社会结构中行动者间合作性的互动模式,具有跨越文化背景的借鉴意义。如国内学者周红云基于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梳理和检视指出,社会资本概念和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为我们更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很多国内学者也将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经典定义和分析框架应用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研究之中。由此观之,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能够很好地用来解释中国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因中国治理情境的特殊性,社会资本理论的运用体现了很强的地方性知识的特性,进而呈现出有别于西方的理论视域。

(一)社会信任:强化治理主体参与动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首先在于领导、激励治理主体进行广泛参与。一方面,政治信任能够转化为社会信任。根据学者调研可知,公正获得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公正的党政干部选举、逐渐上升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等因素均会有效提升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具备较高的合法性资源,民众对党秉持高度的政治信任。民众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基层政治生态将处于风清气正的状态,社区居民获得社区医疗、养老等服务的机会更为均等,基层党政干部选举将保持透明、公正。这些因素均将有效提升人际间的社会信任水平。另一方面,相似的价值观能够强化社会信任。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强调做到先公后私或公私兼顾,并且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对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推崇,能够统合社会中源自历史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资源,使二者在基层党组织的宣扬、践行和社区实践中得到整合,最终融汇成重视公共利益的社区氛围。进而,由于上述社区氛围的作用,社区居民趋于秉持高度相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相似性会使居民在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将自我归类到同一群体中,并形成“内群体效应”,提升群体内居民彼此间的信任水平。

(二)社会规范:形塑治理主体外部行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也体现在对治理主体行为的引导。一方面,社区传播可以推动规范价值的社会化。基层党组织能够通过整合社区报纸、社区展板、宣传栏和横幅等公共空间媒介强化社区传播力量,进而有效对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规范的价值进行社会化。通过基层党组织对传播资源的整合和社区传播功能的发挥,居民对于社区所提倡的遵守规范的理念将会更为认同,并提升其参与制定社区规范和维护社区秩序等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互惠规范能够维护合作秩序。互惠规范是指关于“给予-回报”的社会交往模式和对互惠行为的感情或信念的社会规范,是维护合作行为秩序的社会资本形式。基层党组织通过出台社区互惠规定、组织互惠活动等形式,可以明晰互惠互利合作的具体规则,从而有效打破邻里互惠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囚徒困境”。如部分社区在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领导下,采取“虚拟货币”等制度创新形式,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导者和管理者,人为构建、强化和落实互惠互利的社区规范。

(三)参与网络:供给治理主体互动渠道参与网络有助于为行动者提供较为成熟、可行的互动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和便捷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合作。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能够通过整合横向参与网络来提升基层民主水平。“通过党的系统自下而上的协调能力,可以整合所有主体的人财物资源,从而形成其他协调机制不可能完成的整合任务。”基层党组织可以聚焦于居住环境、邻里纠纷等社区常见问题,通过组织基层民主协商、担当基层民意领袖等方式,推动居民间的平等沟通与协商、与基层行政权力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力求构建将碎片化的个体公民权利整合起来,使集体形态的公民权利在政治渠道内能够有效对抗强势行政权力可能带来的侵害。另一方面,社会网络资源是否被行动者使用,最终决定其是否转化成社会资本。城乡社区居民除基本的公共服务外,亦具备多元化的社区服务诉求,满足这些服务诉求,是激活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对原子化的个体而言,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体现为居民间建立在互帮、互济基础上的互动,其通过抵抗外部风险、提升生活便利性、提高自我效能感等方式满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进而推动社会网络资源有效转化为社会资本。基层党组织以居民合理的心理、发展和环境诉求为靶点,通过组织动员或组织联动等形式,将小规模、碎片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整合起来,并提供额外的、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依托上述过程,新的参与网络得以建立起来,在共同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原子化个体得以频繁互动、相互熟悉,从而提升了基层社会资本的存量。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信任衰减引发社会动员困境

首先,基层政党认同存在弱化现象,关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信任不足。当前,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在物质享受方面追求攀比、过度炫富,明显超出当地正常生活消费水平,他们在基层社区中是民众的重点关注对象,存在着诱发民众“贫富差距扩大”、“党员干部特权化”等社会认知的潜在风险。而在工作作风方面,基层党员干部在所有层级干部中的“为官不为”现象最为严重。由于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不当行为,部分民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形成了负面刻板印象,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信任逐渐弱化。由于难以有足够的政治信任转化为社会信任,部分基层社会的社会信任存量不足,基层党组织往往难以有效动员居民在基层治理中进行合作。

其次,群际偏见强化居民群体异质性,弱化相似价值观的影响力。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与改革攻坚期,依然存在就业医疗资源不均衡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基层民众体验到较为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依据经济收入、权力资源和社会地位等不同将自己归类为不同群体,并认为特定群体的经济收入、权力资源等会对自身实现利益目标、维护自尊等形成威胁。继而导致部分居民对外部群体形成偏见,对外群体及其成员采取敌视、贬低与不信任等态度。由于群体分化与群际偏见的形成,社区中心理层面的群体同质性被打破,部分居民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态度逐渐弱化。在集体主义价值观认同弱化的现状下,部分社区群体在心理层面呈现异质化趋势,社会信任水平亦随群体异质化而逐渐降低,导致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动员过程中遭遇困境。

(二)形塑作用失灵导致行为引导成效不彰

首先,部分基层党组织传播工作不力,社会化功能存在失灵现象。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宣传过程中只是完成内容、形式单一的贴条幅、办板报等任务,部分党员在传播工作中亦处于缺位状态,基层党组织主导的社区传播难以形成较大影响力。此外,基层党组织主要进行的是主流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的社会化,“异类空间”对此形成极大干扰。具体而言,异类空间即随着自媒体兴起而形成的虚拟反民主话语空间,其构建了相对封闭、基于情感化真相的拟态环境,能够加深异类空间里民众对主流媒体的厌恶和不屑。由于异类空间的影响,部分基层党组织在传播中的信息流量遭遇分流,信息渠道被更为吸引人眼球的众多自媒体所占据,部分社区民众转而接受与主流传播内容相左的不良信息。在这一现状下,关于社会规范的内容、价值和态度等信息的传播渠道与认同水平受到负面影响,社会化过程面临现实困境。

其次,互惠规范缺乏托底保障,互惠行为存在功利化风险。一方面,“如果一旦一种物品的收益被那些未对该物品的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所分享,那么这种物品的供给就会低于理想状态层次或者根本没有供给,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搭便车’而坐享其成”。党组织一般对少数群众自利乃至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只能以引导、劝说为主,而在社区民约等章程极其匮乏的情境下,基层党组织对自利行为的规制能力更加弱化。在此现状下,由于缺乏使“搭便车”者承担不利后果的托底保障,互惠规范往往最终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既有互惠实践存在促生“投币性”互惠行为的风险。“投币性”互惠行为是基于工具理性、精准计算付出——收益之比后的功利性行为,其本质是“利己”而非“利他”,一旦未能获得预期收益或缺乏约束,则互惠行为将难以为继,且可能会对“利他式”互惠产生一定抑制作用。由于部分基层党组织发起的互惠行为在本质上多为商品等价交换模式,且缺乏基于共情、责任等利他式互惠行为模式的培育,亦缺乏对邻里间“守望相助”等传统道德规范的重构,导致这种互惠行为存在强化功利化的潜在风险。

(三)参与网络缺失降低主体互动水平

首先,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相融合,不利于横向参与网络发展。当前部分居民/村民委员存在过度行政化的问题,即以达成基层政府的行政目标为优先;此外,在基层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势介入下,基层治理中主要形成的是纵向的庇护型网络,横向的社会合作网络并未有效建立起来。当前城乡社区党委书记通过交叉任职等形式任居/村委会主任,这一举措应当坚持推行,但少数基层党组织存在逐渐融入纵向庇护型网络之中,在基层治理中存在为与上级政府保持严格同步而损害基层民众利益的潜在风险。随着少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形成合力,行政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渗透力得以强化,横向的参与网络进一步承受纵向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

其次,基层党组织权责不对等,构建参与网络缺乏必要资源。由于税费制改革等因素,基层党政组织的行使权力、可动员资源相对其责任而言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基层党组织即使有意向构建多元化的横向参与网络,但最终因权力、资金、人力和场地等资源不足而难以有所建树。此外,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同级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社区公共服务需要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参与,但是在准入审批、利好政策和购买服务等环节作用下,社会组织成为了政府的“半代理人”。一旦基层党组织的治理目标、方式与基层政府存在分歧乃至冲突,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将被削弱。而从社会组织自身党建而言,鉴于覆盖率低和功能弱化等问题,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有效领导依然是一个棘手难题。因而,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领导能力难免存在弱化现象,难以通过联动社会组织来构建、激活横向参与网络。   

 四、社会资本视角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以优化作风监督和群际关系重塑社区社会信任

首先,强化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的社区监督,提升基层政党认同水平。在监督形式方面,可以将社区监督委员会列入纪委与监察委系统的垂直管理,并建立与基层巡察组的专项对接通道,及时将社区监督线索转化为来自上级的关注乃至处分,从而使社区监督真正产生“八小时外监督”的震慑力。在监督内容方面,应当将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与社区监督结合起来。如一定级别党员干部可以采取“亮身份”的方式,由社区成员监督其是否存在严重超出当地日常消费水平的、与合法收入严重不符的消费行为及特权行为等。此外,基层党员干部的家风对党风、政风影响深远,在不侵犯正当隐私的前提下,党员干部家属引起恶劣社会影响的作风问题应当纳入社区监督范畴。当家属存在过度炫富等行为时,社区监委会应及时收集线索,并采取组织谈话、线索交接等措施纠正党员干部的不正家风。

其次,消弭不良群际威胁,提升群际间信任水平。社会认同和群际接触可以消弭群际威胁、改善群际关系,提升群际信任水平。一方面,在同一个地域中,由于社区服务、生活互助和治安管理等事务均与居民利益相关,同一社区居民本来就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借助社区宣传、民主协商和文体活动等形式,弱化不同职业、年龄和产权属性等群际边界,构建更高维度的、能够融合其它身份的新的共同体身份,凸显居民作为某社区居民在达成美好生活中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关系,强化居民关于共同体身份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积极推动群际接触。在群际接触的直接与扩展接触维度,基层党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外来租户与本地居民、非同一宗族等原本接触较少的群体参加本社区乃至街道/乡镇举办的文体、联谊或座谈等活动,推动直接接触,或以影响力较大的精英党员为节点,通过精英党员社交网络的整合,使原本陌生的群体能够互相熟悉;而在群际接触的想象接触维度,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栏乃至简易视频短片等形式,将不同群体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情境展现出来,以期弱化乃至消除群际威胁和偏见。

(二)以提升社区传播和互惠规范实效增加社会规范存量

首先,提升宣传的生活情境化水平,重构社区中政治传播链条。一方面,规范社会化应当紧密结合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基层党组织可以联动文化素养较高的退休党员、文化类社会组织和高校相关学院举办公益讲座,以国学中关于行为规范的文化资源为主讲内容,通过提升国学素养的形式推进规范的社会化。此外,基层党组织应着眼民众在学业、职业和养老等方面所急需的法律知识和技能,邀请临近律所的法律工作者、高校法学院学生等组织讲座,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邻近的律师事务所提供公益性的、减免费用的法律咨询与指导。另一方面,在某一城乡社区中,退休干部、人大代表和知识分子等精英党员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应当充分依托这种影响力与号召力成为“社区舆论领袖”,在网上社区论坛、社区集体活动和日常个人社交中发挥关键传播节点的作用,以自身关于社会规范的认同态度带动其他社区居民,使“国家——党员——民众”的三级传播链条重新构建起来。

其次,强化关于失范行为规制,强化互惠中的价值理性。在正式制度方面,基层党组织应当结合社区中的互惠行为需求,制定程序严谨、通俗易懂的社区规范性文件,并围绕制度规定形成一系列失信惩戒机制。如在社区规范中可以设立一定的失范标准,对因失范而造成公共利益损害或侵害他人利益者,可以由基层党组织联动诚信档案管理机构,将社区互惠行为中的失范者信息按照严重程度纳入公民失信记录中;对于严重失范、情节恶劣者进行社区内公示,亦可暂停其在一定时段内使用互惠服务的资格。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基层党组织应当从培育道德伦理入手,强化居民的价值理性。如基层党组织可以在社区文化中融入“里仁为美”等传统文化中的社区伦理因子,以契合传统文化土壤的善德感召、奉献品质和社会责任代替冰冷的“投币式互惠”思维;此外,为强化居民作为现代公民的价值理性,基层党组织可以在社区文化结构中融入现代公民意识的文化因子,如帮助他人、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主体意识等。

(三)以提升供需与权责匹配精准性强化参与网络构建

首先,深入把握居民多元化诉求,精准匹配居民需求与网络供给。一方面,应当完善城乡社区党组织的议案呈报与协商机制,如居民的合理诉求与基层政府治理目标有冲突,但社区党组织认为应当满足的,可以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联合召开居民大会并形成议案,以社区党委的名义提交到街道/乡镇党委处。街道/乡镇应及时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基层政府和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适当要求社区党组织和民众给予政府积极参与治理、提供社区服务等回馈,从而通过促进基层政府、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民众的多方合作,使纵向的参与网络与横向参与网络在特定情境下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当根据属地内民众现实诉求,确定无争议性的参与网络类型,并尽最大程度努力予以优先保障。如在心理关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联动公益性社会组织,对辖区内失独困难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提供社区关怀,对留守家庭儿童的陪伴与教育的缺位应及时补位等;在个人发展方面,对于重大个人决策等需要集思广益、有就业等问题需要动员社会资源的,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开辟线上或线下讨论网、求职网的形式,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资源来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等。

其次,优化资源获取渠道,提升整合、激活参与网络能力。第一,构建资源下沉的联动机制。基层党组织可以借鉴北京“以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资源下沉机制,由市委赋予街乡党(工)委重大事项建议权、多部门统筹协调与督办权等权限,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可以“吹哨”召集相关执法部门人员商议解决与实施方案,限期完成,并由街道/乡镇对区/县根据“吹哨”到场及时性、方案落实情况与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年度考核。第二,完善区域化党建制度。区域化党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和整合党建资源一种新型党建形式,强调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和功能整合。街道/乡镇党委应当将自身调研与社区提议相结合,以治理资源配置最优化为目标,在社区层面组成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应当以民生项目为契合点,将民众诉求整合为医疗、养老、就业、文体和环境治理等若干具体服务项目,然后驻区单位、党员和群众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情况签订项目认领协议书,基层党组织可以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依据成效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以“资源配置项目化”为核心,吸引、统筹基层场域内的各类资源。

第四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

X社区位于X区汉口路中段,面积约X平方公里,由X个自然院落组成,共有楼栋X栋、X户、X人,共有党员X人,其中自管党员X人。X年X月以来,X社区以创建“四项机制”示范社区为契机,把基层民主科学决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推进,针对近年来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小区整治、低保和廉租申请等热点难点问题,在社区全面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提升了社区的民主化、法制化管理能力,切实提高了社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具体做法是:

一、深入学习,掌握方法

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对“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专题深入学习,并组织模拟演练,让社区“三委”人员在学习讨论中找不足、理思路、明职责,在演练中掌握“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决策程序、操作要领等,切实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双重准备。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会议、党务居务公开栏、社区中的广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意义和方法步骤,为广大党员群众了解、接受、参与、运用好“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健全制度,阳光透明

在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过程中,社区紧密结合辖区实际,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健全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报告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凡是重大事项均按照“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实施,并对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及时性、真实性监督评议。完善了“社区干部坐班制”“党员责任分区”“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公开”“党员承诺公开栏”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利于各支部和党员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充分沟通党员和群众联系渠道,及时了解和公开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同时宣传、引导执行各项决议。完善党务居务定期公开制度,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栏,至少每个季度对社区级事务集中公开一次,对于“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确定的事务随时进行公开,使群众及时了解社区里的大小事务。

三、落实责任,加强督导

一是明确责任。社区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时刻牢记责任担当,对制度落实要亲自抓、具体抓,抓住不放、抓出成效;社区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对决策事项具体抓;居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部门,对实施过程和结果全程跟踪督查,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副书记具体抓、监督委员会审核审查,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导。明确由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社区落实“一征三议两公开”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年度纳入“一征三议两公开”决策范围重要事项办理情况,实行全程跟踪督办;通过微信、电话、面对面等方式,向社区居民代表了解社区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工作情况,督促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到“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中,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月进行一次督导检查,检查会议记录、照片资料等,并将督导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四、规范程序,探索创新

一是严格规范决策程序。坚持决策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策中让群众参与、决策效果由群众检验,使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如针对辖区破产单位电焊条厂家属院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社区党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经过“两委”提议、与业主代表协商、经全体业主投票表决,最终形成了小区环境整治方案,着重解决小区硬化、煤池改造、车位规划、绿化等问题。随后通过党风政风公开栏对实施措施和实施结果予以公示,使得电焊条厂家属院的环境得到彻底解决,小区居民满意度由不到X%提高到X%以上。二是细化简易程序,提高运行效率。对涉及不同问题的类似事件进行集中提议、商议,逐个进行决议,减少召开党员和居民代表会议次数。如每年X月份和X月份是低保和廉租房复核最集中的月份,每次复核都会有一些家庭出现是否符合条件的问题,社区都会统一征求意见,共同进行提议、商议、听证,分别召开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决议,集中解决了一批问题,提高了效率。

五、突出实效,群众满意

X社区主要是单位型社区,除X家属区外,还有几个破产单位的小区,大部分小区建设年代久,基础设施差,水、电、气、暖以前基本没有配套到位,由于仅X元的垃圾清运费,物业管理基本形同虚设,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曾被市综治委定为高发案社区。X年底开始,X社区以区委区政府推进旧小区综合整治惠民工程为契机,将一些旧小区纳入政府整治范围,通过整治,现在社区各小区基本实现了物业全覆盖,一些破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我们将一些旧生活小区纳入综合整治时,大多数的居民都很高兴,但意见却难统一。为把区委区政府拨付的资金用好,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操作,整治后居民十分满意,目前社区已经完成X个小区的整治。低保和廉租房审核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前,社区干部为减少麻烦,只要居民提供材料,社区干部讨论商议就审定上报了,往往到区有关部门审核时会有一些家庭因各种原因被审掉,群众总是意见不断,到社区又吵又闹,有的甚至为提高标准把老年人留置在社区,社区干部夹在中间,工作实在难做。自从推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后,我们严格按照工作法办事。在每年度低保审核工作前,我们就针对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低保家庭提出议案,社区“两委”班子商议、党员议事会审议、居民代表会决议等环节都严格把关,必要时组织居民代表举行听证,认真审核,最后公示上报,接受群众的监督,不仅真正解决了需要帮助群众的疾苦,而且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支持。今年以来,社区共利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小区水网改造、小区暖气安装、节日慰问品发放等问题X件,受到群众好评。

经过近半年多的“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广与运用,现在群众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高了,同时对社区干部的信任度也明显得到提高。“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不仅让我们规范了社区事务管理,使社区财务透明化、议事程序规范化、决策依据科学化,使群众能广泛参与、监督到位,不同意见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化解,使社区里因社区事务管理不民主而引发的群众矛盾纠纷日趋减,少,而且也树立了社区“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学习兄弟社区先进经验,进一步健全配套制度,规范民主程序,准确把握细节,完善监督检查,不断改进和加强社区服务,争取把X社区建成民主和谐示范社区。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四篇】

http://m.cyloushi.cn/dangtuan/359931.html

推荐访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范文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课讲稿题目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本类排行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