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时间:2023-11-07  来源:研究报告  阅读: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汇编四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例研究报告【汇编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篇1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篇2

做课例研究要抓住细节,比如同课异构,比如一节课的失败之处或者一节课的亮点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素材。通过学习,我知道课程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该培训活动最终没有理论输出,而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这提高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次培训不断提高追求教育实践螺旋来回进程。锻炼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行动。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加深理解,继续自我和自我实践,提高他们的认识的基础上。一般程序课学员:

⑴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可能是性格问题,不具代表性,但也可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⑵设计-,想象一个解决方案来设计一个新的教学计划,编写一个新的课程计划。⑶行动-在教学中实施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新方案进行讨论。(研讨会)

(4),以反映实际的效果-收集教学反应的调查教学。

⑸评估,研讨会,评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

⑹发现一个新问题,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做课的主题为引领,只有抓住这条线,才使课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从观察点的重点,了解在课堂上,教学取证,在讨论中产生的,和储蓄的课的课。只有在实践反思锻炼,以梅西耶“烂摊子”,最终形成的经验,这样的增长和取得的成就同步。课程学员体验大方初中英语2班杜斌2010年以来,我有幸参加国家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中学教师远程培训,大方的初中英语课程培训。我很珍惜这个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训练,我聆听了精彩的讲座的英语教育专家,他们的味道幽默式的教育,先进的教育理论,交换类优秀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教师和本班课程学习。可以说,培训有利可图得到这笔交易。以提高教育思想,开阔眼界的改革。超过2个月的培训,学习一段时间的,所以我抬起头埋和辛勤工作,发现,教育是需要的,是有远见的。在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演讲。专家老师讲课,他(或她)的独特见解到他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新课程的各方面的意见,英国人的方式的思维,和我们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进行课堂研究,从第一手经验的专家,从国内国外教育理念,所以我喜欢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作为骨干教师,我努力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能的实践,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英语教学,在培训过程中,我自己的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组的老师交流,并在跟进后,设计理念与新的练习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了这么多的努力进入周期,因为课例研究的过程使我强大,变得更加坚定。

同时,我已经学会了改变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新概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它是这样的换位思考,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继续感到惊喜和实力的信任。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紧张而忙碌的训练,因为训练,我感到一种刻苦,终身学习的氛围。严谨务实的气氛中,所以听一节课我都精心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相关信息,并努力建立一个高效的教学活动。的勇气迎接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敢创新,可以说,是训练中我将激励和鼓舞我的脑海里,让我更专用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猛烈抨击。有一种说法:“老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的来源。”因此,我们希望是一个好老师,不能做一个穷乡僻壤,但该源源不断的水的来源,所以必须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课是教师的真实写照课堂教学“轨迹”。课例研究开展课堂研究,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步一步的自然成熟过程中,该计划的目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教师能有效地缩短生长周期的训练,我觉得我收获的是第一课的学习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历时2个多月,我的心经历了很多的变化,的初始课学员到今天的感激和希望的负担。课跟进,向上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个老师在我们的类和艰苦的努力,并再次,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后再推学校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智慧凝结成结晶。专门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有益的,但??最欣慰的:走在这些不熟悉的人,因为课例研究的亲密合作,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认为课例研究过程中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牛顿曾经说过:“我一直在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骨干对教师的培训,想感谢教育部门,学校系给我们的年轻教师的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教育方式的斗争中,我们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我也将作为激励的培训的收获,并鼓励我继续前进!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属于什么课型?激励强化行为如何?规范行为怎样?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主要优缺点等?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篇3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为此,小学语文一、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1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常规教研课题化

主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研究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2)课例观摩研讨:

2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

(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

(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3.创编了100篇“童话式教学反思”,形成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外阅读的补充。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篇4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今天呀,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小姑娘,她是谁呢?(出示秋姑娘的图片。)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秋姑娘的课文——《秋天》

2.板书题目,学生书空

3.齐读题目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谜语

2.认读“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10个生字

3.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1.认识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听录音范读

四、品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引导学生轻声“了”、“子”的读法

思考:这一段描写了秋天的什么?

秋天的天气和树叶有什么变化?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除了天气和树叶有变化,还有什么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自读第二自然段)

(2)秋天大雁会怎么飞呢?指名学生朗读相应的句子

(3)学习“一”字的变调

(4)同桌互读,抽读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学到这里,大家觉得秋天美不美呀?秋天可真美啊!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认识感叹号,读好感叹句

(2)男、女竞争读

 五、再读课文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全班配乐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想一想,在秋天的时候,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变化?

 七、课堂检测

1.会认读的生字

2.“一”字的变调

八、布置作业

1.给家人读《秋天》这篇课文

2.画出你眼中的秋天

【板书设计】

秋天

1天气树叶

2天空大雁

团队研讨:

第一次授课的地点在我们学校一(一)班。观课活动结束后,杨校长、王校长趁热打铁,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进行评课议课。

杨红英:导课中的谜语去掉,谜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猜出来。在朗读课文时,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工,让学生自己配合。关于“一”字变调,学生读准即可,不用做过多的讲解,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更注重感悟和体验。板书设计时,建议把每段关键词显示出来。

王君红:教师讲课教态很好,亲和力强,但说话语气要有改变,应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变化而感悟教师的指令。让学生自由发言,不要有太多集体读,要有不同形式的读。在教学“一”字变调时不要姓学生传授学法,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而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张博:课堂教学应以板块形式呈现,不要进行逐段讲解,建议以导学案的教学设计方式进行教学,给人清晰明了的感觉关于细节方面,板书“秋”的最后一笔应是“点”,而不是“捺”。

杨君丽:在对学生进行怎么分自然段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语。

闫丽娟: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注重指导“一”字变调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互读、齐读、指名读等,通过读的多样化,让学生牢固掌握读法。

(二)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汇编四篇】

http://m.cyloushi.cn/gongzuobaogao/358554.html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本类排行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