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故事_“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时间:2018-08-01  来源:研究报告  阅读:

中国民俗故事_“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文章来自:爱师网

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

阅读前言

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

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

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

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

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

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

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名作共赏

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阅读

详细参考:

《说村落阎连科》阅读(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详细参考:

阅读突破策略

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

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

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

文章来自:爱师网

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

阅读前言

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

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

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

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

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

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

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名作共赏

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阅读

详细参考:

《说村落阎连科》阅读(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详细参考:

阅读突破策略

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

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

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文章来自:爱师网

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

阅读前言

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

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

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

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

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Ⅰ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Ⅱ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

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Ⅰ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Ⅱ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

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名作共赏

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阅读

详细参考:

《说村落阎连科》阅读(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详细参考:

阅读突破策略

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

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

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但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却是有限的。要善于从许多文字中,忽略次要信息,辨别筛选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解释和阐述,或者根据某种观点或特定的要求去辨别筛选。提炼要点,是筛选信息的重要环节。

对信息要点,如果文中有某个现成的词语或句子,可采取“直接摘取”的办法;对涉及范围较大,干扰信息较多的信息筛选,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辨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别开来,然后把最有效的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来。

对于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大语境),联系上下文(小语境),抓明示信息、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如前面“名题共赏”中2008年福建卷中的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答案为B项。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筛选信息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略读,了解大概,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二是对照题目,速读、跳读,从文中找出与试题对应的部分,依据题目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三是针对找出的内容,进行提取、整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必要时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舍弃次要和无关的部分,再加以概括;社科文和文学作品,还要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抓提示信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去捕捉隐含的有效信息。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如《说村落》,全文由6个自然段构成,我们可采用“提要钩玄、眉批要点”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1段作者借“村落、村庄、乡村”的区别,引出文章的核心话题“村落”;第2段邂逅北方的村落;第3段写南方的村落;第4段阐释村落的意义、精神;第5段写自己在小说中虽然描写村落,但已经不能准确把握“村落”的含义;第6段写当下社会,人们已经遗忘了村落精神。

在“宏观把握”中我们提取六个自然段的要点,会发现,第2段、第3段说的是同一方面的问题,第5段、第6段由己及人,阐发的是同一个道理。这样,我们不妨“合并同类项”,就能弄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作者按照“引题——事例——拓展——反思”的逻辑顺序行文,每个部分的内容是:(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我们再看文后的题目:“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是上面分析到的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要点。

可见,初读文章时的“宏观把握”,有利于提高答题准确率,有时分析结构和思路的过程就是解答具体题目的过程。

三、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评价与拓展

评价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较高要求,它综合阅读能力中的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在考纲中,具体陈述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形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那就是出现了“延伸拓展”类题目。或启示,或感悟,或建议,或延伸,这类试题具有开放性,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很常见,但在高考中却属于“新生事物”。这类试题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开放性地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可以大胆预测,此类题目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向。

如《说村落》中的最后一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第一问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作归纳,答案要点包括“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第二问属开放性问题,应该作辩证分析,不能偏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立足文本,二要发散思维。题目类型不同,答题的具体方法也不同。如回答“从文章中,你获得什么启示”的问题,就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紧紧围绕主旨答题;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作者情感、观点的看法”要注意观点、态度要鲜明,不要空谈,一定要联系具体的事例回答;对于“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或补写”类问题,要从文本出发,紧密联系文本中的人和事,做到合情合理。

阅读突破集训一《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阅读答案

详细参考:

阅破突破集训二

《北平年景》阅读

详细参考:

中国民俗故事_“民俗散文”类作品阅读指导(2)

http://m.cyloushi.cn/gongzuobaogao/93563.html

推荐访问:民俗装修 客家民俗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本类排行 本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