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乡村行_《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0-11-02  来源: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

美丽中国乡村行_《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老实说,看完这部影片后再回头看片名,觉得似乎有点不“合身”,好像一个人穿着又大又薄的雨衣一样,难以支撑。若是叫“中国的一个乡村”,会不会就老实了很多。

当然,这是部很好的片子,它的镜头画面、故事以及人物都可称真实,所表现出的乡村面貌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从网上了解到,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也许......

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

为什么不敢完全地称赞这部片子,除了片子与片名给我带来的不符感,其实我更疑惑片子本身内容上的表现力。比如,当镜头对着村民的时候,他们有无自我表演意识,是否会随着拍摄进程慢慢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舞台,把自己当作演员?比如动作的夸大和言辞的夸张?我觉得若是摄制组不去,村庄里的很多故事可能不会发生,比如磊磊的认母和最后演唱《父亲》、杜深忠真的会去买琵琶。这种自我表演意识,可能损害了影片对原生态的追求。当然,这是个悖论,因为镜头的存在就是对生活的介入,只是程度的差别。与之相关的就是,作为纪录片它有太强的戏剧性。当然,一年下来,村里零零总总的繁杂事情,慢慢有了几条暗线(杜滨才认母、秀才杜深忠的琵琶、与房东有关的纠纷、村主任的工作),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是,为了戏剧性就不得不剪辑和舍弃材料,多了趣味性,就会丧失一些丰富性和复杂性。戏剧性既是该片成功的关键,也是它不可或缺的遗憾吧。

另外,对房东一家的纠纷展现的有些零碎甚至回避。不知是因为拍摄困难还是有意回避,影片并未把果苗纠纷和女房东受伤后法律纠纷中的许多问题充分展现出来,而这其实是个可以窥见农村司法困境的典型案例。虽然在中国的大背景下,观众理解女房东的那句“我看透了法律”并不困难,但是影片并未展现出这个看透背后的艰难和悲凉。又比如张某外出务工不幸蒙难,刚入土不久,家里人就为争赔偿款闹的不可开交。影片只是通过张自恩与朋友的交谈侧面交代了这个问题。总体而言,影片是对农村生活的展现,对农民精神世界的深入探讨并不多,很多问题通过杜深忠的牢骚和谈话也能窥知一二,但是个人认为杜深忠在农村不具有代表性。他很有趣,也有见识,但是,与其说他代表了农民的未来形象,不如说他代表了农民的困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平凡的乡村生活是真实的,平凡背后的乡村生活才是真实的。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今天去参加了著名导演焦波的讲座,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还有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甚至动了手,惊动了派出所,其实就是现场抓拍。整个影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没有加工的原生态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爱看。尤其是农村出来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真实,淳朴。真实才能体现美。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家随着他们悲伤,随着他们高兴。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烟熏的变成黑色的墙壁,还有外出打工丢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丧事,让人觉得心酸。农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滩的小石子。杜深忠语出惊人:“我是农民,但我从来就不爱土地,是无奈!”这话还是第一次听说。是啊,谁不想住高楼、坐小车呢?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劳作不完的黄土地呢?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春忙到秋,就拿果树来说,从开春的剪枝,到开花后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实的纸袋保护,都得爬上高高的树枝操作,他们已是5、60岁的人了。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采摘下来红红的苹果,却为推销不出去发愁。在地里搭个棚子,日夜守候,家里人给送饭,直到买家上门,再三砍价,不得不很不情愿的低价出售。辛苦一年的收入顶不上出去打工两个月的工资。再说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让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对也在旁边掰玉米的丈夫说,“你看多可惜呀,下点药把獾子药死吧!”丈夫说“那可不行,獾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动物?咋不保护人嘞?······”真让人忍俊不禁。看着这一幕幕场景,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劳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当。悲伤和笑声过后,发人深思。

话说回来,敢于把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语言搬上银屏的有几人呢?非焦波莫属!他是那片土地的儿子,他心中装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奋斗不止。他的善良、执着、敬业、奉献精神让俺钦佩,俺愿做他的粉丝,他的支持者。同时还要谢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这场电影,比美国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每场电影完毕,观众都沉浸其中,不愿离去。焦波老师赶到现场,与观众交流,探讨。他谦逊的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大家畅谈他的创作体会,直到下一场放映的时间到了,大家还边往外走边一直围着说个不停。俺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除了问题,还必须留个合影。这是俺与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这部记录现状的佳作早日公开发行上映,让国内甚至国际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农村。

 

我为什么推荐《乡村里的中国》

整个九月份,济南百丽宫影院每天至少会放映一场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机会难得,我诚意推荐朋友们抓紧去观看。

票价36元,不是很便宜(相比前两天我买到的10块5毛钱的《聂隐娘》),但我依然推荐您去影院观看这部《乡村里的中国》,为什么?

首先,如果您想看,就不得不去影院观看这部影片,因为线下短时间内是看不到这部片子。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即使盗版资源也比不上商业片出得快、容易找。这样一个刚性的原因逼迫我这个穷学生在情怀驱使之外,不得不掏腰包去贡献票房,也不得不推荐您去影院观赏这部片子。

尽管如此,我相信这部片子还是值得36元的票价的。

这部历时373天,拍摄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记录了乡村中不同个体的生活状况,不刻意美化农村的淳朴,也不故意丑化农村的落后。影片戏剧化稍嫌不足,但平淡中却不乏击中人心的波澜。无论您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汲取营养。

如果您是淄博人,相信这部片子足够唤得起您的乡情。那些妙语连珠的方言歇后语,熟悉的乡音,会让您很快进入到一种关于故乡的情绪里。其实,在影院里听到乡音绝对是一种极其奇妙的感觉,亲切而疏离,既能勾起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又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

即使您不是淄博人,也可以从这部影片里得到许多共鸣。因为在当下的中国,每一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与乡村有着某种联系。或许您就是一个乡村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或许您每年都会随着父母返回乡村去拜年、去看看他们成长起来的地方。即使您从来没有回到过乡村,也还是会有那么一两个来自乡村的亲戚。这部片子,总会有一两个片段让您想起那些就发生在您身边的故事。这些片段可能是村民杜深忠与妻子家常便饭的妙语连珠的拌嘴,也可能是学生磊磊对抚养他长大却患有精神病的父亲的复杂感情,还可能是村支书张自恩在处理村民间理不清的恩怨时的无奈。甚至一个帮村里写标语的细节,或者一个摊煎饼的动作,或者就是那简单的乡村砖房雪景,都可能唤起您对乡村的记忆。

而当您抽离出真实的生活,透过大荧幕再来审视这些熟悉的记忆,那些对落后的嫌恶情绪会减少,温情会增多。透过镜头,我们可以更全面的审视一个个人的故事,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做一件事时到底在想什么,可以更全面的看到某一个事件背后各方的纠缠。我们可以知道杜深忠一个生活水平刚刚温饱的农民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文学、艺术这些填不饱肚子的行当,我们可以知道杜深忠老婆在照顾家计的同时对杜深忠又爱又怨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磊磊对母亲的想念和疏离以及对父亲的怨恨和感恩,我们可以看到张自恩作为一个村干部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可以把这些角色影射到我们身边的人,重新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去思考他们背后的逻辑,对他们多些理解也就对他们所处的土地多些谅解和尊重。

在这个时代,多数人的根还是在乡村的,而我们这个国家的根也还在那8亿农民身上。乡村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水果和肉类,我们却在不常常去审视这些日常农副产品背后耕耘的人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此相似的还有一本书叫做《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也是探讨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土地对农民的辜负。

杜深忠说:“土地不养人”。他对土地没有感情,导演焦波也是从土地上逃离出来的。这是一种无奈,这无奈对于没有逃离的农民来说是殇,他们还需要过着享有较少公共服务却为全国人民提供基本生活物资的日子,这无奈对于已经逃离的农民来说又何尝不是殇?片中一名张姓村民在外打工却命丧他乡,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尚未成年的幼子。农民工群体,游离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回不到乡村,又融不进城市,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但是,这种无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了这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因为人们对土地的无奈和逃离,才有了大量劳动力的输出,构建起了现代城市的一砖一瓦。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城市人似乎习惯了那些如城市幽灵般的农民工,也就渐渐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更忘记了他们的故乡还有辛苦耕耘的人们。知乎上有人问:“中国人的审美水平是如何的”,赞同最多的答案里罗列了许多城乡结合部审美的图片,提醒着人们目前这个社会最大的群体,还不是白领,不是中产,而依然是那些更底层的人们。而《乡村里的中国》则用镜头和故事,提醒着我们,记得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村庄和村庄里的人。

这部影片没有养眼的明星,也没有好听的音乐,有些优美的乡村风光也远不如商业片精美,镜头美学远不如艺术电影具有创造性,甚至与独立影片相比也少了些戾气和犀利,但是,我依然诚恳地向您推荐它。因为它所捕捉的细节,能够帮助您勾起对生活和故乡的记忆,也帮助您看到一个平时不太关注却又不该被忽视的社会。

被我忽悠着同看影片的同学问我:“为什么要花钱来看这部影片,而不是《捉妖记》或者《碟中谍5》?”我想,这个问题可以用片中“男一号”杜深忠对他老婆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人需要吃饭,精神也是需要填补的。”

美丽中国乡村行_《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http://m.cyloushi.cn/gongzuozongjie/159608.html

推荐访问:中国最美乡村 中国乡村地图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本类排行 本类最新